四代人的坚守,她熬的不是梨膏糖,是佛堂老街的烟火气
I 佛堂探店栏目
穿过佛堂老街牌坊,总能闻见空气中飘着丝丝香甜,还有一个忙忙碌碌的身影,洗梨、刨丝、熬糖……这便是香味的创造者,老街人都叫她一声亲切的“宏妈”。
宏妈在老街牌坊下开着一家非常有温度、故事的店——宏妈梨膏糖,这家店可大有来头。
一代人的坚守
四代人的传承
宏妈本名叫贾江英,是贾家非遗梨膏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
2019年,梨膏糖制作技艺被列入义乌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年,贾江英女士成为了第五批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梨膏糖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贾江英的太公贾昇金曾在兰溪一带制作梨膏糖,“百草梨膏糖”深受当地人民喜爱,一旦谁家有人咳嗽,就说:“去贾家拿颗糖就好了!”
太公去世后,爷爷贾祯棋接手了,每天往返于兰溪“鸡毛换糖”,几乎日日都能销售一空。
随着爷爷贾祯棋年纪越来越大,父亲贾祥铨传承技艺,还在梨膏糖中加入中药材创新出“川贝梨膏糖”。
那时候父亲便带着年纪还尚小的贾江英一同去各个乡村集市赶集,贾家的梨膏糖开始变得远近闻名。
贾江英12岁便耳濡目染,学会了制作梨膏糖。
直至今日,她不断钻研技艺,努力提升梨膏糖的品质和口感。
后来便取名“宏妈”作为自己的商标。谈及为何会取名为“宏妈”,一因小儿子的昵称是宏宝,表达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二因“宏”字有弘扬之意,激励自己坚守弘扬祖辈流传下来的事业。
22个小时古法制作
雪梨到梨膏的涅槃之旅
为了保证梨膏糖的新鲜,宏妈每天凌晨五六点就要起床洗梨、榨汁,工作一直持续到晚上九十点才能完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宏妈从原材料上就严格把关,经过多番测试,选定的梨又大又饱满,汁水丰盈清甜可口。
洗净过后,还需要一个一个刨丝,一天要洗的梨有时候多达200多斤。不经意瞧见,宏妈的手上早已布满大大小小的伤口。
梨丝还将与罗汉果、陈皮、百合、胖大海、甘草、川贝等中药材先熬煮8小时。之后再将他们一起压汁,为了保证纯度,还将再过滤一遍,才继续熬煮。
宏妈坚持不添加冰糖、白糖,纯雪梨熬制,所有糖分都来自梨汁的“浓缩”。
中间还得经过14个小时的慢熬,途中不得暂停,不断调整火候,全程盯着。
最后才能凝结成浓稠透亮的梨膏,再倒入不同模具,宏妈会制作成梨膏棒棒糖、梨膏含片等多种样式。
她熬的不是梨膏糖,是佛堂老街的烟火气,是传承了四代的“良药”,是输给机器却赢了人心的固执。
一边坚守
一边创新
宏妈在坚守中不断创新。
区别于以前大小不一的梨膏糖,宏妈设计出了现在的方块的梨膏糖,每一颗大小都非常均匀,还方便携带。
还创新设计出了梨膏棒棒糖,将梨膏的养生功效和孩子们喜欢的零食结合,大人小孩都好入口,经成为老街上的明星产品。
宏妈说:“我一直坚信只要坚守初心,不断创新,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多受到消费者喜爱的产品。”
佛堂手艺人,守的不是手艺,是用半世纪光阴和满手的茧,在速朽的时代里,钉下一颗不会生锈的文化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