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挑担走街到非遗认证:四代人守着一口锅,熬出沉淀百年的甜
在佛堂老街的巷弄深处,一块颇具历史感的「宏记糖坊」木匾悬在雕花木门上,门框缝隙里漏出丝丝甜香。
推门而入,便能看到55岁的李志松将百年光阴熬成了舌尖上的「活历史」。
▏
四代人的竹匾
从金华糖厂到古镇秘境
1920年代的金华胜利街,李志松的外太公李宏昌挑着糖担走街串巷,后来开设了糖厂取名“宏记糖坊”,用麦芽与糯米熬制的白糖甜透了半个浙江。
一块印着「李宏昌」字样的竹篾匾历经四代传承,从外太公、小外公、姑婆、妈妈一直传到李志松手上,篾片间的缝隙里嵌着近百年的糖渣,成了家族传承的「活化石」。
“以前用它盛刚熬好的糖块,现在用来装新研发的芝麻白糖——老物件不能丢,这是宏记的根。”——这是宏记世代相承的初心。
后来,李志松将糖坊从孔村迁至佛堂古镇,与老街共同织就古镇的「甜蜜脉络」。
▏
非遗密码
从麦芽汁到黄金丝的 24 小时
要做好白糖,并不是那么容易。
它不是白砂糖,也不是红糖,它的甜与功夫都藏在麦芽与糯米的化学反应里。
白糖制作需经历发芽、洗净、蒸煮、发酵、压榨、熬制、打糖等步骤,每一步都要认真对待。
将浸泡12小时的糯米蒸熟,与麦芽汁混合发酵,再经九道工序熬煮,最终在拉糖时拉出“黄金丝”。
手艺、火候的控制都很讲究,慢了快了或是温度差几度,都会让白糖不成形或过硬,影响口感。
白糖延伸的创新产品有很多,义乌话讲的“德宝”就是工艺比较复杂的一种——白糖包裹着爆米花粉、红糖,外面又粘上芝麻,吃起来口感丰富、回味无穷,做起来却十分费工夫。
2013年孔村白糖入选金华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义乌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志松成为非遗传承人。
他将传统工具与现代设备结合,推出芝麻味、花生味新品,包装上印着万善浮桥与古镇老街的手绘图案。
漫步青石板路上,看着老街上的灯笼、茶馆、戏台,哪样不是活历史?它们都扎在古镇的根里,熬出了真正的老味道。
这或许就是非遗的魅力:时光在变,匠人的温度始终未改。
店铺:宏记糖坊
地址:佛堂老街上街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