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的“非遗活招牌”!四代人守艺,手工小吃藏着老义乌的魂

2025-09-21 22:43:25

走在佛堂老街的青石板路上,檐角的灯笼晃着暖光,沿街的铺子飘着各色香气——若说哪一味勾人回头,「钱晨记」那股子糯米甜香,一定算一个。

这家藏在老街里的麻糍店,用四代人的手工坚守,把义乌麻糍的老味道,揉进了一锤一臼的岁月里。


一口手工麻糍

咬出佛堂人的“平安味”

走进钱晨记,角落的老石臼总带着几分烟火气:有时是刚捶打完麻糍的余温,木杵斜倚在臼边,沾着未干的糯米浆;有时是泡好的糯米正待蒸制,颗粒饱满地卧在竹篮里,透着水润的白。

每天清晨,钱威都会循着祖传的工序,把糯米泡透、蒸熟,再用枣木杵反复捶打,让每一份麻糍都带着“柔而不烂、韧而不硬”的非遗质感

在义乌,麻糍从来不止是零食。

逢年过节、家里有喜事,总少不了这一口——软糯的麻糍裹着甜香,寓意“平安无事”

钱晨记的麻糍,就守着这份老讲究:没有花哨的馅料,只有传统的红糖、芝麻、黄豆粉,却把糯米的清甜衬得恰到好处。

有时你推门而入,恰逢木杵起落,“咚、咚” 的声响撞在老街的屋檐下,蒸汽裹着米香漫满屋子;有时赶上麻糍刚做好,裹着红糖与芝麻的成品整齐码在瓷盘里,甜香直往人鼻尖钻。


四代人的坚守

从“谋生技”到“非遗魂”

钱晨记的麻糍手艺,要从钱威的太爷爷说起。

那会儿是走街串巷的担子,挑着石臼和糯米,敲着梆子就把麻糍香送到了街坊邻里家。传到钱有良这代,有了固定的铺子;再到钱威,1987年出生,20岁跟着父亲学手艺,一守就是十余年。

钱威的父亲钱有良是第四批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义乌麻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店里墙上挂着的“义乌十大传统美食”“乡村旅游美食金奖”证书,都是对这份坚守的认可。

但对钱家父子来说,最好的证书,是食客吃完后下次还来的念想

“一开始觉得累,木锤比想象中重,每天捶几十斤糯米,胳膊都酸。”钱威笑着说,可看着老客一来说“还是你家的地道”,看着小朋友咬着麻糍笑出酒窝,就觉得“这手艺不能丢”


一店藏百味

皆是手工魂


麻糍是钱晨记的招牌,却不是全部。

操作台上的木模,刻着经年累月的花纹,倒出的桂花米糕带着淡淡的桂香,米粉与桂花的配比是太奶奶传下的老方子

罐子里的脆米糖,琥珀色的糖衣裹着炒香的糯米,熬糖时的火候要守着铁锅,差一分就少了那份脆甜。

清明粿的艾叶要选嫩尖,煮软后与面团反复揉匀,咸馅里的笋干肉末、甜馅里的豆沙,都是钱威亲手炒制,捏褶时要捏出规整的纹路,才对得起老义乌的吃法。

这些手工小吃,没有花哨的包装,却藏着最扎实的心意。

米糕要蒸到用筷子轻戳能回弹,米糖要熬到牵丝不粘牙,连芝麻都得自己炒到微黄……钱威说,这是父亲钱有良教他的第一课:“手工的东西,骗不了人,口感里全是功夫。”

当暮色漫过佛堂老街,钱晨记的灯还亮着。竹簸箕里的麻糍还带着余温,米香混着老街的晚风,成了古镇最温柔的底色

下次逛老街,不妨推门进去,那份味道定会让你记得:佛堂的温柔,藏在一店、一味、一世的坚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