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藏着“活古建博物馆”:木雕牛腿映青瓦,每处都是老故事
若说佛堂老街是流动的烟火,那古民居苑便是静置的诗。
它藏在古镇一隅,以青瓦叠嶂、木构交错的姿态,将江南古建的韵味与义乌的人文记忆,悄悄酿成了可触摸的时光。
▏
一苑古建
藏着匠心与坚守
佛堂古民居苑的特别,始于“守护”二字。
这里的30多栋古建筑均来自义乌本地及江西、安徽等地,是明清至民国时期民居的“活体博物馆”。
为了保护那些面临损毁的古建,工匠们遵循传统工艺,让老房子在苑内重获新生。
走在苑内,目光所及皆是古建的肌理。
墙面泛着岁月的赭色,砖缝里还留着旧时工匠的手温;木构梁柱粗壮挺拔,历经百年仍稳立如初,有的梁上还刻着简约的缠枝纹,没有繁复的雕饰,却透着江南民居的素雅。
花窗更是精巧,方格、冰裂纹、回纹等样式各异,阳光透过窗棂,在地面织出细碎的光影,像在诉说过往。
让人动容的是这里保留着“原真性”。
门前的石阶、墙角的排水石槽,都是老房子原本的物件,没有刻意做旧的痕迹,只有时光自然留下的包浆。
这种“迁而不损、移而存魂”的坚守,让古民居苑不只是“古建陈列馆”,更成了佛堂留住历史根脉的“活化石”。
▏
建筑密码
解码徽派与浙中的交融之美
佛堂古民居苑的建筑,是徽派与浙中风格的完美交融。
马头墙高低错落,形如“五岳朝天”,既是防火屏障,又构成灵动的天际线。有的墙头饰以鹊尾式砖雕,有的则是印斗式造型,暗含“读书作官”的美好祈愿。
砖雕门楼尤为惊艳,有的门楣上刻着“耕读传家”的纹样,刀法细腻,线条流畅,人物、花卉栩栩如生,仿佛凝固了时光。
木雕更是无处不在。
梁枋上,戏曲人物故事雕工精湛,连衣角褶皱都清晰可见。
精巧的牛腿,栩栩如生的狮子戏球、鹿衔灵芝等图案刀法细腻,寓意吉祥,历经百年仍色泽如新。
正如诗人张养浩所写:“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
漫步古民居苑,青瓦白墙倒映在池水中,檐角风铃随风轻响,仿佛穿越到了桃花源里。
不必刻意找打卡点,转角的一处砖墙、檐下的一盏旧灯笼、窗台上的一盆绿植,都是风景。
佛堂古民居苑从不是“遥远的古迹”,而是佛堂人放在身边的“时光宝盒”。
它让我们看见,老建筑不只是冰冷的砖瓦,更是承载着生活记忆与文化基因的载体。当我们慢步其间,触摸的是百年的木构,感受的是佛堂对历史的敬畏,也是对“留住根脉”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