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佛堂先买它!非遗手工麻花,甜脆里裹着老手艺
2025-10-12 12:44:49
走在佛堂老街的青石板路上,红糖香、面香顺着风飘来——其中让人忍不住驻足的,少不了那抹醒目的“义口酥”招牌。

作为扎根古镇的手工美食,它不仅是游客随手拎走的伴手礼,更是老义乌人传了四代的“舌尖老味道”,连路过的本地人都常说:“这麻花的劲儿,还是小时候那股手工揉出来的韧。”
老街里的手艺招牌
一眼认得出
在佛堂老街,义口酥凭着独特的门店成了“地标般的存在”。
义口酥的麻花制作技艺是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经传了四代。
木质招牌旁的透明橱窗里,时常能看见刚出锅的麻花整齐码放,路过的人总能被那抹“金黄”勾住脚步。

不同于流水线生产的零食,这里的每一根麻花都带着手工的温度。

师傅们揉面时手臂带劲,面团在案板上“咚咚”响;拧花时双手翻飞,三股面条转着圈就缠出了匀整的螺旋纹。
动作娴熟又利落,路过的游客常趴在窗边拍,师傅们也不介意。
手工拧出的酥脆
藏着老手艺的讲究
义口酥的好吃,全在“老手艺”的把控里。


没有复杂的添加剂,只用面粉、红糖、温水按比例调配,揉成的面团要醒够时间,才能保证口感不柴。
擀片、切条后,师傅们会用三股面“拧出螺旋纹路”,这样炸出来的麻花才会层层酥脆,咬开有缝隙,能裹住满满的味道。

最关键的还是 “油炸” 这一步——油温全凭经验把控,高了易焦,低了则软塌。
麻花下锅后,师傅会不时翻动,看着它从白色慢慢变成焦糖色,捞出沥干油分的瞬间,香气能飘出半条街。

从舌尖到行囊
是古镇的伴手礼记忆
麻花口味多种多样,在店门口可以免费试吃,吃到满意再买。

原味是经典,咬开能尝到红糖浆的绵甜,不齁不腻;海苔味的表面裹着细碎的海苔碎,咸中带甜;葱香味则撒了晒干的小香葱,越吃越香……
逛佛堂老街的仪式感,往往少不了带一盒义口酥回家。
这份酥脆,早已和古镇的风景、烟火气绑在了一起。

下次来佛堂,别错过这口“义口酥”。
买上一盒,走在青石板路上,边吃边逛,让古镇的味道,从舌尖住进记忆里。